范仲淹簡介 歷史故事
歷史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仁宗時,擔任右司諫。景佑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xié)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歷三年(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后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zhuǎn)于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shè)立義莊,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早年生活
父親范墉,從吳越王錢俶歸宋,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jié)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zhèn)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diào)拌于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后世便有了劃粥斷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書中,以讀書為樂趣。
高中科舉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游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jīng)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diào)任為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jié)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yǎng),并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逝世
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歲。邊塞的嚴寒威脅著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鄧州(今河南省鄧州市)做知州。此時,富弼已貶至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歐陽修貶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等地),滕宗諒貶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陽一帶),尹洙則流竄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備受凌辱。范仲淹經(jīng)過申請。把尹洙接到鄧州來養(yǎng)病,尹洙臨終,極為貧困,他笑著告訴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規(guī)律。既無鬼神,也無恐懼。”
皇佑元年(1049年),范調(diào)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jīng)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對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這種善舉感動天下,全國范姓人民視范仲淹為圣賢而敬之。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diào)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shù)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shù)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沒有選擇葬在蘇州,而是選擇了河南洛陽伊川。據(jù)說一方面其母改嫁無法入蘇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個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漢代的清詔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則天時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給兄信中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長子范純佑、次子范純?nèi)剩ㄈ芜^宰相)、三子范純禮和四子范純粹及九孫、六曾孫也葬在他夫婦周圍。
北宋皇帝聞訊后難過萬分,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并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兩年方成,熱情飽滿,詞語生動。
范公的勤奮、正直,為國為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成為中華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已經(jīng)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先憂后樂”精神已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樹立在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心目中。
代表作品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登表海樓
一帶林巒秀復奇,每來憑檻即開眉。
好山深會詩人意,留得夕陽無限時。
游廬山
五老閑游依舳艫,碧梯云徑好和途。
云開瀑影千門掛,雨過松簧十里鋪。
客愛往來何所得,僧言榮辱此間無。
從今愈識逍遙旨,一聽升沉造化爐。
春日游湖
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煙雨間。
盡逐春風看歌舞,幾人著眼到青山。
絳州園池
絳臺使君府,亭閣參園圃。
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
池魚或躍金,水簾長布雨。
怪柏鎖蛟虬,丑石斗貙虎。
群花相倚笑,垂楊自由舞。
靜境合通仙,清陰不如暑。
每與風月期,可無詩酒助。
登臨問民俗,依舊陶唐古。
詞作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定風波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腥簧砣胩以绰??! ?/p>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shù)。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御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p>
真珠簾卷玉樓空,
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華如練,
長是人千里?! ?/p>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p>
殘燈明滅枕頭敧,
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
眉間心上,
無計相回避。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剔銀燈 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quán)、劉備。用盡機關(guān),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癡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fā)、如何回避。
散文代表
岳陽樓記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作文以記之?! ?/p>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ó)暮冥(míng)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p>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p>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